1、绪 论
这是一个对学生非常陌生的东西,也是对不少老师而言不甚了了的常识,这就是逻辑常识。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人是有意识、有目的地去思维。譬如大家办一件事,没办了解,于是就老在想:差什么地方哪?差什么地方哪?通过因果关系的推理考虑,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,这就是思维,就是逻辑过程。思维无所不在,思维又看不见,摸不着,你想什么、如何想,能看到吗?能摸到吗?逻辑常识又抽象枯燥,又晦涩难懂,老师都不想学。但它非常重要。
逻辑是研究思维的,思维就是如何想的,如何想的就需要有工具,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,思维的载体,而思维本身是内容,说起来有点晕,但这就是逻辑思维的魔力。大家人类的伟大就是有语言这个工具,汉语又有“字”这个载体,把大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暗示出来了,因此,学习逻辑思维常识还是有门径的。写任何文章,无论是一首小诗还是鸿篇巨制都不能离开思维,无论是形象性的记叙文还是抽象性的议论文还是文学作品,都需要用逻辑思维,一言以蔽之,没逻辑思维就没文章。这是学语文和写作文章的不二法门。
2、古 代 诗 歌
那样,逻辑在文章中是怎么样运用的那?大家还是用感性的东西进行理性的说明。
(一) 以诗为例,举最容易见到的《静夜思》: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这里在不经意中就有几个逻辑层次.
即:月亮、季节、故乡(亲人)、我(隐性,文中未直接出现)。——这是定义。
进一步就由定义上升到判断,即:天上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;月亮仿佛使大地上了一层白霜;银色的白霜告诉大家季节发生了变化—---- 一年又过去了;看着月亮我想起家乡,想起亲人。——这是判断。
由于天上有一轮圆月;由于仿佛一年又过去了;由于我有一年或几年没回家乡了。所以我不免想起家乡,想起亲人了。——这是推理。
(二) 再如《赤壁》: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”。这里的逻辑就复杂了。
“折戟”可以理解为“历史的遗物”;“前朝”本身就是个”历史定义“,指的就是三国时期;“东风”可以理解为”历史的偶然性“;“锁二乔”可以理解为”孙刘网盟的失败“。还有“我”(作者,认识感知历史的人,隐性)。——以上是定义。
折断的戟还没完全的销蚀掉,意味着:过去的历史总会留下遗迹;这断戟原来是三国时期的兵器;东风假如不给周瑜提供便捷的话,曹操筑的铜雀台就把二乔所在里边了,意味着没偶然的机会,孙刘网盟就垮了,就没什么天下三分了。——这是判断。
由于一场战争虽然已成历史,但他还会留下遗物;由于看这遗物能判断出是三国时期遗留的;由于一场东风烧了曹操的战船;由于赤壁之战以孙刘网盟取胜而告终。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,我是如此认识这段历史的。——这是推理。
3、现代文-------记叙文
也有定义、判断、推理的存在。举《紫藤萝瀑布》。“藤萝”“瀑布”是定义,组成的标题《紫藤萝瀑布》表面上看是定义但实质是判断,即“紫色的藤萝像瀑布”,假如再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修辞,是比喻,此不说。
由”藤萝“这个定义衍生出“美”的定义,衍生出“色彩美视觉美”的定义,衍生出“芳香”的定义,衍生出“历史”的定义,“将来”的定义,“生命”“生死谜”“手足情”的定义等等。——这是定义 .
花朵是漂亮的,花朵是芳香的,花朵是容易凋谢的,我想起生死迷和手足情(暗示作者英年早逝的弟弟)。美好的花朵在历史上让人看成腐朽的东西(暗示文革时期,那时花朵被说成是“四旧”),美好的花朵意味着美好的将来,花朵带给大家美好的期望。大家要忘记过去,扔掉悲伤,向往将来。在这美好的春季,大家迎接美好的将来。——这类都是判断。
由于我看到了美好的紫藤萝,由于她展示着美好的形象和姿态,所以我驻足观看由于紫藤萝散发着芳香,所以我不由自主的嗅着她的芳香。由于花朵是短暂的,所以我想起生死迷、手足情。由于花朵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,所以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。由于花朵像船,像帆,向大家这个扬帆远航的年代,所以我向前加快脚步,加入到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。——这是推理。
4、古 代 散 文
假如说最著名的形象类的文章以推理为骨架可能莫过于《赤壁赋》了吧。一篇《赤壁赋》的逻辑结构假如了解了很简单。
第一是乐极生悲,“饮酒乐甚”为乐极,“客有吹洞箫者”而生悲,这是铺垫,是由头,因”乐极“所以”生悲“.
第二是苏子“何为其然也”为“问”及其客答为一组因果,交代了苏子问“然”的原因,即”生悲“之因,形成一个推理关系.
最后是苏子不认同“客”的原因而以“水”和“月”的讨论作比,展开议论,以之为“因”或论据,以下一段的“客”的反应为“果”为结论,不然他们如何能“”,如何能“洗盏更酌”,如何能“枕藉乎舟中”,又怎能“不知东方之既白”那?这三个分句,就完全概括了《赤壁赋》的逻辑结构。不细剖析。
5、现 代 议 论 文
最后说篇议论文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》的逻辑结构。剖析透彻了,它的结构最简单。不少老师把此文剖析的非常花哨,譬如大讲特讲悼词等等。其实它就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议论文。结论或称论点或称推理的推论就是:马克思是伟大的科学家和革命家。
正文分两组大的分论点即论据。
第一组证明是科学家论据有3、一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;二是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——剩余价值规律;三是马克思在在每个科学范围都有发现,譬如数学范围。
第二组证明马克思是革命家大证据有2、一是从马克思对革命的认识和革命的实践来证明,二是从敌人和无产阶级怎么样对待马克思的态度来证明。最后的结论就是永垂不朽。架构成一个简单的总分总的结构关系或逻辑关系。
总之,逻辑思维是内在的,而大家以往学习的东西都是外在的。这就产生一个问题,即只学会外在的东西就是表象,就是皮毛,就不够,就需要大家深入地挖掘,从而学会本质的东西,因此,就要学点逻辑。
草稿2015盛夏,8月25最后定稿